在清代初期,玻璃镜画由西方传入我国。清末民初,一些民间艺人组建工厂,专门生产玻璃画,使这门艺术有了飞速的发展,并很快风靡全国。玻璃镜画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,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。玻璃画图案内容大多是吉祥图案、祝福话语、人物故事、诗词和山水等多种题材,以满足人们生活方面的诸多需求,也适合寻常百姓人家使用。玻璃画图案题材的使用有其阶段性,体现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从低级到高级、从朴素到复杂的发展过程,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。
在清代初期,玻璃镜画由西方传入我国。清末民初,一些民间艺人组建工厂,专门生产玻璃画,使这门艺术有了飞速的发展,并很快风靡全国。玻璃镜画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,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。玻璃画图案内容大多是吉祥图案、祝福话语、人物故事、诗词和山水等多种题材,以满足人们生活方面的诸多需求,也适合寻常百姓人家使用。玻璃画图案题材的使用有其阶段性,体现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从低级到高级、从朴素到复杂的发展过程,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。
博古图是中国古代把各种器物进行排列组合,如青铜器、瓷器、玉器、雕刻等,作为一种装饰纹样。博古图不仅供人们欣赏古代器物之美,并且借器物的寓意,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,同时也以深厚的历史文化,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。比如花瓶寓意平安,“如意和柿”寓意事事如意,“石榴”寓意多子,“戟”寓意(做官)进级等等。
一年景是宋代流行的装饰纹样,它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或花样组成的装饰图案,以示完美之意。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染织品中,尚可见到具体形象。如深褐色花绮被面是用牡丹、荷花、菊花、梅花等组成四方连续图案,这就是典型的宋代“一年景”纹样。此种纹样,到明清得到广泛应用。
以仕女题材做为纹样,历代皆有,其中以唐代最为流行,在书画和装饰纹样中经常使用。到了宋代以后,由于推行封建礼教和三从四德,妇女的地位远不如唐代。明清以后,仕女图又再次成为流行纹样。
牡丹做为吉祥图案的式样,由来以久。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成为应用极广的图案或纹样,如织锦、铜镜、金银器、彩绘等。唐代诗人白成居易曾诗:“帝城春欲暮,暄暄车马。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。家家习为俗,人人迷不悟。”李正封《牡丹诗》:“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。丹景春醉容,明月问归期。”以后人们就常常用“国色天香”来形容牡丹。在民间用牡丹纹多寓意为富贵,表达美好的愿望。宋代周敦颐《爱莲说》,就把牡丹称为“花之富贵者也”。
在旧时民俗中,鹤常常寓意长寿。相传“鹤寿有千百之数”。
据明代周履靖所编的《相鹤经》记载:“鹤,阳鸟也,而游于阴。……生二年,子毛落而黑毛易。三年,顶赤, ……其七年小变,而飞薄云汉。复七年,声应节,而昼夜十二时鸣。 ……百六十年大变,而不食生物。故大毛落而茸毛生,乃洁白如雪,故泥水不能污。 ……复百六十年,变止,而雌雄相视,目睛不转,则有孕。千六百年,形定,饮而不食,与鸾凤同群,胎化而产,为仙人之骐骥矣。”
鹿以其善良、祥和的品性,深受人们的喜爱,被视为长寿的象征;并且鹿与禄同音,又常常借喻为官禄。在我国古代社会,鹿的题材和图案很早就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。
《春秋运斗枢》:“瑶光散为鹿。”《瑞应图》:“西王母使使乘白鹿。”《濑乡记李母碑》:“老子乘白鹿。”明代周履靖所编的《兽经》记载:“鹿爱其类,仙所乘也。一名钜鹿。俟千年变苍白。”而鹿又是“寿”象征。“鹿,一千年为苍鹿,又百年化为白鹿,又五百年化为玄鹿。”因而民间常把鹿视为祥瑞之兽和长寿之兽。
旧时人们为表达富贵长寿的美好愿望,常常以文字、吉祥图案和典故来表达。
华封三祝典故的来源:
尧观乎华。华封人曰:“嘻,圣人!请祝圣人。”
“使圣人寿。”尧曰:“辞。”“使圣人富。”尧曰:“辞。”“使圣人多男子。”尧曰:“辞。”
封人曰:“寿,富,多男子,人之所欲也,女独不欲,何邪?”
尧曰:“多男子则多惧,富则多事,寿则多辱。是三者,非所以养德也,故辞。”
封人曰:“始民我以女为圣人邪,今然君子也。天生万民,必授之职。多男子而授之职,则何惧之有!富而使人分之,则何事之有!夫圣人,鹑居而鷇(kou)食,鸟行而无彰;天下有道,则与物皆昌;天下无道,则修德就闲;千岁厌世,去而上倦;乘彼白云,至于帝乡;三患莫至,身常无殃;则何辱之有!”
封人去之。尧随之,曰:“请问。”
封人曰:“退已。”
因此,人们遂以“华封三祝”为祝颂多富多寿多子孙之辞。亦有据此典故绘成图案的,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。
玻璃镜画在我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,它反应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变迁和审美追求。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广大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,玻璃镜画的发展正慢慢由高潮转为低谷,逐渐淡出民间工艺的时尚舞台。但曾经风靡一时的玻璃镜画,以其独特的风格,为我国工艺美术增添了绚丽的一笔。